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99久久免费精品,精品久在线精品观看,伊人色综合网站精品无码

    1. <b id="licoi"></b>

      重道德修養(yǎng) 筑反腐堤壩

      發(fā)布日期:2013/5/14 來源: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姚  桓

            編者按

            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反腐倡廉進行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歷史的經(jīng)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yōu)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本版開辟《廉政文化談》專欄,探討廉政文化建設,歡迎廣大讀者來電來稿。

            “物必自腐而后蟲生”,古人深諳這個道理,認為腐敗滋生的內因不容忽視。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把道德看作巨大的精神力量,強調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廉政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拒腐防腐的思想堤壩,提煉、概括出一整套閃爍著真知灼見的思想、觀點、經(jīng)驗,在實踐中使腐敗現(xiàn)象得到一定的遏制。

            崇節(jié)儉 戒貪欲

            貪婪是滋長腐敗的思想動因,因此戒除貪婪成為杜絕腐敗的重要思想條件。然而人的欲望又是客觀存在的,古人的智慧在于,承認人的欲望不能夠抹殺,又強調欲望可以調節(jié),關鍵是把它放在適當位置上:強調“德比于上故知恥;欲比于下故知足”,即道德水準要向高攀登,欲望則控制在低水平。從控制欲望出發(fā),古人不否認合理的物質需求,但劃定一個界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人們可以正當?shù)刈非蠼疱X,但不能謀取違背法律道德要求的不義之財、黑財邪財。這是應該也能夠做到的規(guī)則。思想的貪婪與生活的奢侈歷來是孿生兄弟,因此戒貪欲需要崇尚節(jié)儉。諸葛亮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艱苦素樸、清心寡欲的生活有助于保持高尚的志向和遠大的理想,這是對從政者的基本要求。古人還把節(jié)儉樸素的生活方式與國家興盛和個人事業(yè)成功聯(lián)系起來,指出“歷覽前人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歐陽修進一步總結:“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古人還認為奢靡之風一旦形成,就難以收拾,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戒貪欲就要善于抵制誘惑。春秋時,有人把一塊寶玉送給大官子罕,子罕說:“你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你這塊玉,你和我的寶物豈不都丟失了嗎?還不如各自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子罕“以廉為寶”,追求高尚的從政之德,做到了面對巨財不動心。那么一生一世做清官,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什么呢?南宋王應麟所撰《三字經(jīng)》講:“人遺子,金滿嬴,我教子,唯一經(jīng)”。這種視精神財富重于物質財富,認為“家傳萬貫,不若一脈書香”的思想,確保了許多官員一生清廉。

            知羞恥 保名節(jié)

            儒家把“知恥”當做做人的底線和自我修養(yǎng)的起點。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羞恥之心,義之端也”。歐陽修講,“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論語》也說,“行已有恥”,這些思想都是強調人要有自尊自愛之心,不要作出讓自己感到蒙羞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喪失了起碼的羞恥心,便到了無藥可救的地步。中外政治實踐證明,羞恥感是對為官者行為的極大約束和激勵,從知恥開始,從政者會珍惜自己的政聲名節(jié),免得百姓指責和唾罵。民族英雄于謙素以“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百姓)話短長”自勉,做到了剛正廉潔。為保名節(jié)就要做到一塵不染、防微杜漸,不能有貪腐的“第一次”,切不可因小失大。史書記載有著名的“白袍點墨”故事:宋人洪邁早年曾見到一首《油污衣》詩:“一點清油污白衣,斑斑駁駁使人疑。縱繞洗遍千江水,爭似當初不污時。”他聯(lián)想到自己的名譽、人格、形象像一件潔白的新袍,如果染墨,就始終不能洗凈,決不能讓一世清白毀于一個污點。于是始終實踐這個道理,六十年不移,終生做到為官清正。這種“白袍意識”確實是從政者督促自己保持廉潔的清醒劑,也是有效的防腐劑。

            畏法度 重自覺

            “畏”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概念,對反腐倡廉有重要作用??鬃釉唬?ldquo;君子有三畏”,“三畏”中,孔子首先強調的是“畏天命”。不妨把“天命”理解為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真理、法律、制度。正是對規(guī)律、真理、法律、制度的敬畏使為官者在行使權力時牢記“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小心謹慎、如履薄冰。而一旦丟掉對法度的敬畏感,權力的擴張性與膨脹的私欲相結合,會讓人鋌而走險,如飛蛾撲火般自取滅亡。古人還把敬畏心理發(fā)展提升為“慎獨”意識,強調“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獨自相處,處于無人監(jiān)督的條件下,或者在細小的地方,也要謹慎從事,保持高尚的操守。東漢人楊震路過昌邑縣時,曾得過楊震推薦的該縣縣官王密為了報恩,深夜以十斤黃金相送,并神秘地說:“夜深了,這事沒人知道。”楊震大笑說:“我知、你知、天知、神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去。如果說敬畏法度是約束感,慎獨意識則是嚴于律己的自覺性,二者在實踐中相結合,修煉成一種習慣,就可以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防止貪贓枉法,讓廉潔從政得到思想保證。

            上述思想、觀點、經(jīng)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腐倡廉某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至今仍然是我們反腐倡廉建設可以借鑒的寶貴思想文化資源。

      (作者系北京市委黨校教授)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