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99久久免费精品,精品久在线精品观看,伊人色综合网站精品无码

    1. <b id="licoi"></b>

      推進反腐倡廉工作需汲取中外歷史經驗

      發(fā)布日期:2013/4/28 來源:求是理論網-《檢察日報》

         王守泉

            4月19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需要堅持發(fā)揚我們黨在反腐倡廉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需要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也需要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遺產。習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斷,立足歷史,放眼世界,堅持歷史地、發(fā)展地、統(tǒng)一地、系統(tǒng)地看問題,對于反腐倡廉工作不僅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也為新時期反腐倡廉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堅持發(fā)揚我們黨在反腐倡廉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

        廉潔自律,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保持高度凝聚力、戰(zhàn)斗力、吸引力,受到人民群眾熱切愛戴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堅持反腐倡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發(fā)展史。在長期的革命和執(zhí)政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在反腐倡廉方面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有效的防治腐敗的理論與制度,也走過不少彎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些經驗教訓,都是新時期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的思想源泉和理論寶庫。

        為跳出“歷史周期律”實施的運動式反腐。為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不懈的探索。1949年3月5日,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要繼續(xù)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xù)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實際工作中,從1956年到1964年,中央先后三次掀起反腐運動,使干部永葆人民公仆本色和廉潔奉公革命傳統(tǒng)。

        靠制度反腐。1966年發(fā)動的“文化大革命”,持續(xù)十年之久,危害嚴重。在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時,鄧小平深刻指出,“還是制度靠得住些”。依靠法律制度反腐成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基本走向。改革開放后,反腐倡廉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鄧小平指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我們說不搞運動,但是我們一定要說,這是一個長期的經常的斗爭”。“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腐敗”。按照堅持反腐敗的長期性,堅持“兩手抓”的戰(zhàn)略思想,黨和國家一方面致力于長期性的法制、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一方面集中力量懲治職務犯罪,反腐倡廉工作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式反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高揚依法治國大旗的同時認識到,在中國這樣一個講人情、講關系、講實用主義的國度,制定法律制度容易,但實施起來常常是事倍功半。我國政治文化中從人心入手重視德治的傳統(tǒng)有其合理性,因而提出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新思路。這一提法,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理念日臻成熟與完善的具體體現(xiàn),它對各項工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導作用。它要求調整社會關系統(tǒng)籌兼顧、整體考慮,領導先行、做出表率。

        確立“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反腐方針。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確立的這一方針是對反腐敗斗爭實踐經驗的總結。反腐倡廉關系到執(zhí)政黨的生死存亡,任務艱巨、復雜,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這十六字方針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抓住了解決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2005年1月3日,中共中央頒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作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戰(zhàn)略決策。

        縱觀建黨90多年的歷史,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基本經驗是:堅持人民性,是拒腐防變的根本。在堅持依法治國等制度建設的同時,還要注重思想建設,牢固樹立正確的執(zhí)政觀、執(zhí)法觀。遏制腐敗現(xiàn)象,不能搞運動,必須懲防并舉,長期抓、系統(tǒng)抓。

        借鑒世界各國反腐倡廉的經驗、理論和制度

        西方把權力視作“利維坦”。“利維坦”,希伯來神話中的蛇怪,盤身藏頭,隨時暴起傷人。“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為了防止權力失控,西方素有分權、法治的傳統(tǒng),形成了遏制和防范權力腐敗的制度和文化,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學習的標桿或參考。

        信奉法律,一如信神。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高度推崇法律:“我們應該注意到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不能實現(xiàn)法治。”中世紀時期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借用宗教的力量推崇法律。他提出,法律的統(tǒng)治乃是上帝的道德秩序和為確保這一秩序能夠通過理性而為人類所理解的神靈啟示的一個自然映現(xiàn)。教會的教條及其頒布的法律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被當作上帝的意志,被認為是神圣的、至高無上的,自然被無條件遵守。經過歷史的沉淀,法治深入人心,人民從內心接受法律、服從法律。

        完善制度,細節(jié)防腐。制度性保障是反腐敗的根本舉措。為了防范公職人員腐敗,很多國家都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guī),以確定公職人員的廉政義務,防止公職人員濫用職權和徇私舞弊。比如韓國有《公務員道德法》,法國有《政治生活財務透明度法》,泰國有《關于申報資產和負債的王室法令》,澳大利亞有《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條例》,印度有《防止腐敗法》等。實踐證明,在這些制度得到很好執(zhí)行的國家,政治就相對清明,腐敗現(xiàn)象較為輕微。

        設立機構,專司反腐。一套高效、獨立而權威的反腐敗機構,一支精干而廉潔的反腐敗隊伍,是有力打擊和預防腐敗的必要條件。西方國家大多建立了反腐敗專門機構,一般直屬議會。例如,英國領導反腐敗機關的總檢察長直接對議會負責。美國聯(lián)邦檢察署雖設于司法部、由司法部長兼任總檢察長,但獨立檢察官有權直接向議會匯報案情和提交彈劾。

        嚴格執(zhí)法,鐵腕懲腐。對于公職人員違反法律以權謀私的行為,很多國家的公務員法都規(guī)定了明確的懲戒措施,秉持零容忍的執(zhí)法態(tài)度。除規(guī)定比較重的剝奪人身自由權利的刑罰外,還給予經濟處罰。

        輿論監(jiān)督,第四權力。在西方國家,新聞媒介被稱為國家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之外的“第四權力”,是民間社會系統(tǒng)的信息通道。新聞媒介在反腐敗斗爭中具有警犬般的嗅覺,生存本能的需要、無孔不入的狗仔隊勁頭,全方位監(jiān)視著公職人員,極具戰(zhàn)斗力、威懾力和信服力。

        吸納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寶貴經驗

        在漫長的政治實踐中,中華民族積累了豐富的防治腐敗的思想與制度遺產,形成了儒法、德刑相結合的反腐經驗模式。繼承和發(fā)揚這些歷史經驗,是做好新時期反腐倡廉事業(yè)的重要補充。

        儒家的德主刑輔。儒家主張“德治”,形成了以道德教化即以德治國的觀念。孔子從性善論出發(fā),認為人皆有仁心,此心是與天地之大德相通的,故良好的治理應該是妙用仁心,是乃仁政。他認為,德治強調教化優(yōu)先,刑威于后,把人看作自主自為的道德主體,而非國家暴力強制的對象。儒家還主張“人治”,認為為政在人。

        在儒家看來法律是后補手段,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懲罰手段。在人們的印象中,法律的威懾力遠遠大于法律對自身的保護性,法律是恐怖血腥的,人們對法律持有抵觸反抗情緒,就很難遵守服從了。這對于培養(yǎng)信奉法律的意識,是種障礙。

        儒家強調加強道德修為,自內而外從思想上防控腐敗,這對于反腐倡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儒家主張“欲而不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張揚“居陋巷而不改其樂”,這種內省不疚、無愧于心的精神滿足感,是為官者嚴格自律的內在動力;主張先修身做人才能做事做官,有益于維系信念的指導性、秩序的層次性、規(guī)矩的重要性。子路臨死,堅持先正冠冕,士大夫的節(jié)操觀念,深入人心。個人有德,官吏有品,于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有率先垂范作用。因此,一個時代吏治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時代風氣的好壞。應該說,當今社會雖已摒棄“人治”,但官場風氣對于整個社會風氣的決定性作用,依然不能輕視。

        一斷于法、令行禁止的法家思想。“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法家隱而不彰,但法家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譬如管子強調的“法者,天下之大道也”,韓非子的“嚴刑罰”、“信慶賞”、“以法治國”,“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等思想。韓非子強調“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試圖把“法”作為基本規(guī)矩尺度,以此去規(guī)范、約束一切行政活動,排除君主和官吏的私心、私威及主觀臆斷的干擾,因為“法禁明著則官治”,這對于我們今天的反腐倡廉建設,很有啟發(fā)性。

        監(jiān)督與制約相配合以防治腐敗。韓非子非常重視對官吏的監(jiān)控,甚至提出了“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主張。他認為,只有官吏的行為受到監(jiān)督,樹立廉政的理念,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人民才能安居樂業(yè)。監(jiān)督之外,制約理論早在先秦時期已被提出并付諸政治實踐。商鞅看到了僅靠監(jiān)督來防止官吏腐敗的局限性:設置專門的監(jiān)督機構和官員,是為了防止官僚階層謀私利,但監(jiān)督者本身也是官員,也有牟私利的欲望,這個問題如何解決?他進而提出了不同官僚機構和官員之間“事合而利異”的制約理論:讓不同部門之間從機制上相互配合而又利益相反,從而達到有效的監(jiān)督作用。事實上,從秦代開始,中國傳統(tǒng)政法體制設置就貫穿著濃厚的監(jiān)督制約色彩,如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相互配合與制約的中央政治機構,刺史、御史等監(jiān)察機構等。當然,在封建王朝專制主義制度下,這些制度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中外歷史表明,實現(xiàn)依法治國,應從國情出發(fā),吸收和借鑒西方的政治法治成果,建設中國特色法律制度。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項好的反腐制度,還需要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來貫徹執(zhí)行。解決“人心”問題,儒家“慎獨”理論提供了一條由內而外,依自不依他的自律路徑,我們黨的信仰和宗旨教育提供了把個人團結成戰(zhàn)斗集體的基本路徑。在此基礎上,進行制度方面的合理設計,是新時期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思路。通過全民的廉政教育、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以及無處不在的新聞媒體監(jiān)督來確保反腐倡廉取得成效。

        嚴厲打擊犯罪懲治腐敗,是反腐倡廉的基本手段。依法治國,不僅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還要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尊重法律的神圣性、不可侵犯性,讓全體公民、組織都自覺在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是一項長期的重要的任務。中國特色人民檢察制度,在我國反腐事業(yè)中發(fā)揮著重大積極作用。檢察機關要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堅決貫徹“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方針,不斷加大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力度,發(fā)揮反腐倡廉生力軍的作用。

        (作者系《檢察日報》副總編輯)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