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99久久免费精品,精品久在线精品观看,伊人色综合网站精品无码

    1. <b id="licoi"></b>

      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

      發(fā)布日期:2011/9/27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

      ——近十年文化建設戰(zhàn)略構想

      郭建寧  

            編者按

            今年10月,我們黨將召開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作出全面部署,對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提出新任務新要求。  

            摘要

            在當代社會,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名片、身份證和識別碼,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創(chuàng)造既富有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有鮮明時代特點,既立足中國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視國情現實又放眼未來的新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仡櫠兰o第一個十年中國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構想,主要有三大節(jié)點,這就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近十年的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從學界的民間,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重視文化建設,文化的重要性從來象今天這樣突出,文化軟實力和精神家園的概念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廣泛使用和空前普及,文化產業(yè)、文化體制改革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引人關注,文化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是二十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構想,體現了當代中國的文化自覺。   

            一、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黨的十六大關于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思路。對于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對于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首先,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需要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先進文化是健康的科學的向上的,是代表未來發(fā)展方向,推動社會前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它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否擁有先進文化,是否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定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的素質、能力和興衰。在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就是發(fā)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淵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們必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高度,從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和民族振興的高度,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極端重要性。   

            其次,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需要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引起世界各種思想文化,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后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展開了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傮w上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不但在經濟發(fā)展上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在文化發(fā)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保持和發(fā)展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它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關于文化建設在綜合國力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揭示,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體現了新世紀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   

            再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即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zhàn)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fā)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要發(fā)展經濟,完善民主法制,而且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所有這些,都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如果說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主流是軍事競賽,二十世紀下半葉的主流是經濟競爭。那么,二十一世紀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競賽。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對人類的作用,可能超越軍事、政治、經濟、意識形態(tài)乃至民族與國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大。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是刻不容緩的戰(zhàn)略任務。為此,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fā)展先進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第二,加強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第三,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建立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第四,貫徹科教興國方針,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第五,完善文化產業(yè)政策,支持文化產業(yè)發(fā)展,增強我國文化產業(yè)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二、建設和諧文化   

            和諧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guī)范、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撐、良好的文化條件。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思考。   

            “和”是中國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價值目標和最高追求。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包含著許多關于融合、和諧、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觀念,內容十分豐富,其思想要點主要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合實生物的辯證法。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多少年來,中華文化的和諧精神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心理產生了持續(xù)而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為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使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中國“和”文化的思想,“強調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有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在這個統(tǒng)一體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異相合、相反相成。由于‘和’的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規(guī)律,因而它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其內容?,F在,我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1] 適應時代發(fā)展和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吸收中國傳統(tǒng)“和”文化的資源,對于建設和諧文化,構建當代中國的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今時代和當今世界都發(fā)生了空前劇烈的變化,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危機,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的危機。即文化觀念的偏差導致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種關系失調造成的危機??酌蠟榇淼娜寮宜枷胧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主流,老莊的道家學說、佛家學說等與儒家學說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天人合一,貴和持中,剛柔相濟的的哲學睿智,彌合了自然與人、社會與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涵養(yǎng)了中國人溫柔敦厚的情感世界。羅素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說過,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這些品質中和氣是第一位的,若能被世界采納,地球上肯定比現在有更多的歡樂祥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倡“仁義”,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學派提倡“兼愛”,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派提倡“無為”,都是為了實現“和”。莊周更有獨到的發(fā)揮,針對人與自然的沖突提倡“天和”,針對人與人的沖突提倡“人和”,針對人自身的沖突提倡“心和”。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是分別講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寧靜與和諧。因此與其說“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不如說“與天和諧,其樂無窮,與地和諧,其樂無窮,與人和諧,其樂無窮”。   

            建設和諧文化,必須明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的持續(xù)過程,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著力于用和諧的方式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這是建設和諧文化的總體思路和哲學思考。建設和諧文化,還要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從基本規(guī)范抓起,從具體事情做起。通過長期的不懈努力,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內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培育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行為準則,形成相互尊重,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互諒互讓,友好協(xié)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風尚,創(chuàng)造關愛他人,團結互助,維護公平,伸張正義的社會氛圍,這是和諧文化的具體操作和實踐落實。   

            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是黨的十七大關于文化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就要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fā)揮其引導性和主導性作用;就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發(fā)揮其競爭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揚中華文化,發(fā)揮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性和資源性作用;就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增強整合性,使中華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是當代中國的精神旗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基礎,也是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guī)范的精神紐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新挑戰(zhàn)下,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zhàn)也前所未有的新情況下,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在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四是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在指導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動力、行為規(guī)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聯系、有機配合的系統(tǒ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引導性,堅持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引領各種社會思潮。二是整合性,既包括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又體現鮮明的時代特色。三是包容性,即不斷吸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吸收世界優(yōu)秀文明成果,不斷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四是適用性,體現了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tǒng)一,既是人民大眾的思想引領,又可以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規(guī)范和行動自覺。   

            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要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從基本規(guī)范抓起,從具體事情做起。為此,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和落實,還要在三個轉換方面多做工作:一是從理論體系到格言警句,使之短小精悍、形象生動,朗朗上口,過目不忘,耳熟能詳,婦孺皆知。二是從理論界走向人民大眾,從學術圈走向老百姓,使普通民眾都能了解和把握。三是從知到行,從理論到實踐,使之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生活規(guī)范和行動自覺。應當說,這幾個方面的工作都相當艱巨,任重道遠,我們需要繼續(xù)努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與宣傳取得很大成績,但是在如何進一步凝煉、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方面還沒有形成共識。如何凝煉、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當前十分重要又頗有難度的工作。當然總的要求已經明確,這就是要體現時代性、突出大眾性、富有創(chuàng)造性、具有民族性。但是具體的表述卻并不一致。目前看主要是兩個思路,一是兩個字的表述,其中使用最多的詞是:自由、民主、公正、和諧(有人使用或補充富強、進取、創(chuàng)新、仁愛等),這種表述的問題是和西方的價值觀區(qū)別不大,而且沒有怎么體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成果,因此有學者主張另一種即四個字的表述,這就是以人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共同富裕。這種表述從內涵的概括和表現方式的簡練性都還有待進一步斟酌。總的看,短時間內提煉和形成具有廣泛共識、各方面都滿意的核心價值難度不小。

            第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三十年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極大提升。如何在硬實力的基礎上提升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提出了大國的四個標志,即:經濟發(fā)達,軍事強大,科技雄厚,文化富有吸引力。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大國崛起不僅是經濟現象,而且是文化現象。不僅是經濟增長,而且是文化繁榮。民族的復興需要民族文化的復興為支撐,中國改革開放持續(xù)三十多年的快速發(fā)展,在經濟奇跡的背后,必然有文化信息、文化標識和文化密碼,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所謂文化軟實力,是指與經濟力、軍事力、科技力相對應的,通過文化載體和文化方式表現的影響和能力。今天我們對文化“軟實力”的認識越來越充分了,在海外建立的兩百多所“孔子學院”和不斷成功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活動就是證明。   

            關于文化軟實力有三個方面問題應當特別關注:一是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系,硬實力是軟實力的基礎,軟實力是硬實力的提升。既要看到提升軟實力的重要性,又要看到沒有硬實力為基礎軟實力作用的發(fā)揮也將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軟實力中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新)文化的關系??鬃印⑷鍖W,當然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符號、重要資源、重要內容,但是千萬不能把傳統(tǒng)文化和軟實力劃等號,而是要努力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的新文化,如果只是文化的“啃老族”,那就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就是說,從文化軟實力的外部看,要強調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統(tǒng)一。從文化軟實力的內部看,要強調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tǒng)一。決不能偏廢。三是在文化軟實力問題上要注意是“走出去”,而不僅僅是“送出去”。所謂“送出去”就是以“送”為目的,而不大顧及別人的接受方式和文化習慣,往往是政府買單,組織華人和留學生觀看,而對國外主流社會沒有什么影響。   

            第三,堅持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記憶和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傳統(tǒng),就如同浮萍,沒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靈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園。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百年來經歷的歷程大體是:五四時期是“看不起”,知識精英大都以反傳統(tǒng)的面貌出現;極左和文革時期是“看不到”,傳統(tǒng)文化等同于封建主義,而劃入“封資修”之列;現在的情況則是“看不懂”,近來出版了不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但青年人以及許多中年人讀起來都很困難,遠不如西學熟悉。這不能不使一些有識之士擔憂。文化傳統(tǒng)是民族的血脈和靈根,如果幾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不能在我們的手中一代代的繼續(xù)傳承,那真是對前對不起先人,對后對不起后人,對內對不起國人,對外對不起世人。如果繁體字、文言文、線裝書都看不懂,這樣的人就不可能是文化學意義上的中國人,而只能是人種學意義上的中國人。由這樣的人組成的中國,就不是文化中國,而只是地理中國。文化認同與文化傳承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沖擊,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競爭中生存與發(fā)展,核心是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種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即使是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也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實現現代性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同時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市場精神、法治精神、競爭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譬如樹木,非歲歲有新芽茁長,則其枯槁可立待。譬如井然,非時時有新泉噴涌,則其干枯有時也。只有永遠保持創(chuàng)新的精神,才能譜寫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賦予其新的內涵和活力,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當然,在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方面我們也面臨許多問題與挑戰(zhàn)。比如從傳承方面看,雖然大家都很贊同也非常重視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但是在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如何看待儒學、國學、孔子的當代作用方面還十分糾結。天安門東側孔子像的一豎一撤及其引發(fā)的軒然大波,就是最典型的例證。從創(chuàng)新方面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共同任務。雖然取得了不少成績,但還難以令人滿意。文化創(chuàng)新既要出一流的作品,也要出一流的人物,從作品來看,我們歷史上有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民國雜文。反映今天文化的不能只是小品和段子,這是遠遠不夠的。從人物來看,我們歷史上有孔子、老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現代有魯郭茅(魯迅、郭沫若、茅盾)巴老曹(巴金、老舍、曹禹),代表今天的不能只是趙小李(趙本山、小沈陽、李宇春),這也是遠遠不夠的。急需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境界,產生具有世界影響的、無愧時代的、一流的偉大作品和偉大人物。   

            第四,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fā)展。   

            胡錦濤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明確提出,文化建設要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fā)展。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必須建設主流價值文化。近年來許多模范人物的事跡確實感動中國,可歌可泣。但是主流價值邊緣化,道德底線下滑,社會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觸目驚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談到中國模式時,大家都注意到腐敗與分配不公是嚴峻的挑戰(zhàn),其實對中國發(fā)展模式構成挑戰(zhàn)的還有價值觀的混亂和公信力的下降,對此我們必須高度警覺,決不能掉以輕心。   

            物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但那時候人還是有精神的。現在物質極大豐富,可精神卻變的空虛了,特別是庸俗、低俗、媚俗成風,功利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慮與關注。   

            當前的問題一是功利化,一是低俗化。而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因為急功近利,惟利是圖,見利忘義,于是就沒有了格調,沒有了品位,沒有了境界,甚至沒有了底線。那種靠“出位”靠“雷人”嘩眾取寵,靠沖擊社會道德底線來吸引眼球的做法,再也不能任其泛濫,非下大力氣加以根本扭轉不可。中國哲學史上有知易行難和知難行易的爭論,我覺得對于著眼于提高民族素質和塑造高尚人格來說,知難行亦難,知行合一最難。知固然重要,但行更重要,行勝于言。特別是面對相當浮躁,十分功利的社會現實,讓我們都來身體力行,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以更大力度推進文化改革發(fā)展,必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激發(fā)全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讓全體人民共享文化改革與發(fā)展成果。人民群眾是文化發(fā)展的主體,也是文化消費的主體。文化的發(fā)展繁榮不僅要體現在文化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和氛圍,文化發(fā)展出人才出精品,而且歸根結底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數量增加,質量提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人民群眾呈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化形象。

      (作者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博士)

      打印本頁 導出pdf 關閉頁面